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6:21 点击次数:107
说到因“不务正业”而亡国的君主,陈后主陈叔宝、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是典型代表,如果说前两位治理的是割据政权,走向灭亡实为必然,那么宋徽宗把一个处在上升期的北宋搞到亡国,就很难让人同情了。
图片
元代宰相脱脱评价赵佶:“诸事皆能,独不能为君”,这话非常恰当。本来是一个闲散王爷,在太后与权臣的运作下登上帝位,为君之后,他照样不改昔日作风。不过,当上皇帝后赵佶的艺术进步突飞猛进,他命手下搜集历代名家书画,朝夕临习。
图片
学界认为,宋徽宗是“瘦金不及花鸟,花鸟不及人物,人物不及狂草”,也就是说他最擅长的是草书。辽宁省博物院的“镇馆之宝”便是赵佶的《大草千字文》,此作可是大有来头。
图片
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,宋徽宗赵佶40大寿生日宴上,君臣觥筹交错,极尽畅快,此时的他意气风发。宴会结束后,赵佶趁酒兴未散,命人取来纸笔,须臾之前便完成了这部《草书千字文》,全卷洋洋洒洒、恢弘大气,每一笔都纵横开张,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。有网友看后直言“美吗?拿江山换的!”
图片
等到酒醒后,赵佶再看此作,直呼有“天人相助”,再也写不出来了。《草书千字文》递藏有序,曾归绍兴内府、贾似道、周天球、项元汴、梁清标、乾隆等人所有。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,都不忘将它夹带出宫,1945年时被缴获,就近入藏辽博。
图片
郭沫若深爱此帖,多次亲临观赏,还为它写下了题签“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。辽宁博物馆藏。郭沫若题”此作全卷纵29厘米、横接近12米,洋洋洒洒进百行,总计1000余字,字径大小不一,小的约3厘米,大的足有10厘米。
图片
《草书千字文》有三大珍贵之处:其一是材质名贵,写在11.72米长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,全卷无接缝,而且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;其二保存极为完好,不仅一字不缺,纸张也没有丝毫残损,直到今天看上去依旧熠熠生辉;其三,此作草法极为精湛,取自张旭、怀素,书写时心手合一、自然流露,全卷没有任何的板滞和败笔。
图片
笔法上,融怀素的圆转与瘦金体的劲挺,起笔侧锋,切入凌厉,行笔中锋绞转,瘦硬中藏韧劲,收笔带自然飞白,较怀素草书更有“铁画银钩”质感,刚柔相济。结字欹侧生姿,随势变化,空间对比明显,打破狂草的过度张扬,章法贯通如江流,字群随文势聚散,无刻意摆布的板滞。墨法浓淡自然,枯润相生,尽显书写时的酣畅,无刻意 “涨墨” 的做作。
图片
董其昌评“徽宗草书,得旭素之骨,兼带玉箸之姿,帝王中仅此一人”临摹既可丰富晋唐宋草书笔法,又能锻炼草书书写的收放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